治疗方法

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,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,以休息、营养为主,辅以适当药物治疗,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。

急性肝炎

嘱患者卧床休息,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,给予口服维生素、葡醛内酯等护肝药;急性肝炎一般为自限性,不采用抗病毒治疗。

慢性肝炎

除了适当休息和营养、心理平衡外,还需要保肝、抗病毒和对症治疗等。其中,抗病毒药物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、慢性丙型肝炎最为重要的治疗措施。下列情况建议抗病毒治疗:

血清HBV DNA阳性、ALT持续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;

血清HBV DNA阳性的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和HBsAg阳性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病人;

血清HBV DNA阳性、ALT正常,有下列情况之一:肝组织学检查提示明显炎症和/或纤维化,有乙肝肝硬化或 乙肝肝癌家族史且年龄>30岁,有HBV相关肝外表现;

所有HCV RNA阳性的病人,不论是否有肝硬化、合并慢性肾脏疾病或者干外表现,均应接受抗病毒治疗

慢性肝炎
肝衰竭
治疗方法

强调卧床休息,减少饮食中的蛋白,静脉输注白蛋白、血浆,保持水电解质平衡。

给予护肝药物、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等对症治疗。

对HBV DNA阳性的肝衰竭病人,不论病毒载量高低,建议立即使用核苷酸类药物抗病毒治疗。

此外,可选用肝细胞生长因子、前列腺素E1、肝细胞或干细胞移植等促进肝细胞再生。对出现并发症患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。

护理方法

根据病毒性肝炎的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,患者可能存在的护理问题主要有:活动无耐力,营养失调:低于机体需要量,潜在并发症:出血、干扰素治疗的不良反应、肝性脑病、肾衰竭等。围绕上述护理问题,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患者的护理:

休息与运动

急性肝炎、慢性肝炎活动期、肝衰竭患者应卧床休息,以降低机体代谢率,增加肝脏血流量,有利于肝细胞修复。症状好转、黄疸减轻、肝功能改善后,逐渐增加活动量。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。

饮食与营养

向患者解释合理饮食可以改善营养状况,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,利于肝功能恢复。肝炎急性期宜进食清淡、易消化、富含维生素的流质;如进食量太少可遵医嘱静脉补充葡萄糖、脂肪乳和维生素。黄疸消退期食欲好转后,可逐渐增加摄入量,卧床患者热量以84~105kJ/(kg·d)为宜,恢复期以126~147kJ/(kg·d)为宜。蛋白质1.5~2.0g/(kg·d),以优质蛋白为主,如牛奶、瘦猪肉、鱼等,碳水化合物300~400g/d,脂肪约50~60g/d,多选用植物油。不宜长期摄入高糖、高热量饮食,以免诱发糖尿病和脂肪肝,腹胀者减少产气食品的摄入,患者应禁酒,避免含亚硝酸盐的食物,如酸菜等。

饮食与营养
病情观察与监测

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、意识状况、黄疸消退的情况,消化系统症状体征等,此外,还应观察患者有无出血或出血倾向,尿量减少、意识改变等可能的并发症表现。

病情观察与监测
药物治疗护理

遵医嘱为患者用药,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是否出现不良反应。尤其是在使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,应监测患者的血常规、血生化指标(ALT、AST等)、病毒学标志(每3个月测一次)、甲状腺功能、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。

干扰素的常见不良反应有:

发热反应,反应可随治疗次数增加逐渐减轻,应嘱患者多饮水,卧床休息,可在睡前注射,或在注射干扰素同时服用解热镇痛药;

骨髓抑制:当WBC显著减少,低于3.0×109/L时或中性粒细胞≤0.75×109/L,或血小板≤50×109/L时,可减少干扰素剂量,甚至停药;

神经精神症状:极少数患者可出现抑郁、焦虑等,严重者应减量或停药;

肝功能损害:如发生应考虑停药;

脱发:停药可恢复;

胃肠道反应:对症处理,严重者停药;

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,如甲状腺炎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溶血性贫血等,应停药。

心理社会支持

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,关心体贴患者,耐心向其解释病情,消除其紧张、恐惧的心理,正确对待疾病,保持乐观情绪。

预防与健康教育

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毒性肝炎的家庭护理和自我保健知识,慢性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应做到:

恢复期病人应生活规律,劳逸结合;

加强营养,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,避免长期高热量、高脂肪饮食,戒烟酒;

不滥用药物,如吗啡、苯巴比妥钠、磺胺类及氯丙嗪等药物,避免加重肝损害;

病人的食具、用具和洗漱用品应专用,家中密切接触者可行预防接种。